第1885页

“哎,没到这个程度,没到这个程度。”胡池一听,果断抛弃了猪队友道:“我回头就让他们把首期的经费开过来。”

“只要钱没齐,技术就不会转让。另外,他们开钱过来,我们也不一定能完成技术,这一点您是知道的。”

“你别说,你这个要求,是比较高啊。”胡池虽然去过国外,也还是不适应杨锐这种研究所领头的模式。比起工厂的稳定生产来说,风险性太大了。

“您是化药振兴办公室的主任,又不是北方联合药业的负责人,担心什么呀。”

“北方联合药业,是咱们办公室打响的第一枪嘛。”胡池顿了一下,道:“火药湿了,枪怎么打的响。”

杨锐耸耸肩,道:“那我介绍个干燥剂给你。你就找捷利康去干火药好了,他们出了3000万,绝对不是为了给北方联合药业的一群官僚玩的。”

那是给我玩的。杨锐的言下之意,表述的很是清楚了。

胡池默默点头,虽然重组后的北方联合药业人多势众,背景出挑,但这些人,却没一个能做出赚钱的技术来。

没技术,北方联合药业难道要重蹈华北药业的覆辙?

第1400章 评估

要说北方联合药业,还是很有些价值的。

上万亩的土地刚得,暂且不算,上万名的技术工人,也不能单纯的看做是负担,怎么说都是技术工人来着。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80年代的中国是根本不缺技术工人的。那么多小三线大三线的工人都要失业了,要不是组建了化药振兴办公室和北方联合药业,华北药业的万把工人,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要面临失业的。

更准确的说,是混在一起的上万名工人,就像是一堆没分拣的枣子,要是不散摊子的话,烂枣子迟早也会把好枣子带烂的。

这样的北方联合药业,能估值出6000万美元,再从捷利康手里收来真金白银,是谁都没想到的。

对于捷利康,不管是北方联合药业,还是化药振兴办公室,他们都是不感兴趣的,他们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杨锐手里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