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5页

“四室两厅。”现在没有商业房地产的概念,也不会说建筑面积什么的,就用房间的多少来表明房子。普通的小年轻分个一室一厅或者两室一厅,中老年干部争夺三室一厅是主流,至于厅和室的大小,其实全看所在的城市和单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王博望着一百多平米挑空的客厅,回想自己住的破房子,道:“你们这边的待遇真好,北京的住房,可就紧张了。”

这是有点拉家常的意思了,锐妈笑笑,道:“我们也是按照政府给的标准来的。按规定,老杨能住三室的,超标的部分,我们都是要补钱的。”

“要补多少?”

“具体数字还没出来,不过,我们家杨锐不是拿奖了吗?这个好像可以补差。”

王博愣了一下:“杨锐得诺贝尔奖,可以算成房价?”

“那肯定不行。不过,杨锐回家总得有个住的地方吧,本来市里是要给他单独分一套房的,我们老杨说要发扬风格,给拒绝了,开发区就把额度给了我们,补差价就不用了。”锐妈说的很认真,完全符合政策的样子。

80年代的房地产政策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商品房的年代,谁住多大的房子,除了祖上留下来的以外,就是由级别来决定。省部级的住小楼,县处级的住楼房,科级干部有房住,若是以平米论的话,做到县处级的干部,就能享受100多平米的住宅面积了,如果条件不允许,暂时达不到的话,国家还会给予补偿。

国内的技术人员和学术人员,总是想尽办法的挂钩级别,也是受到了这种职级分配资源的影响。大学里的副教授可以挂钩县处级,正教授挂钩副厅级,一样享受相应的住房面积。

北方供暖的时候,供暖费也是按照级别享受的面积来计算的,而不管你的实际开销,放在几十年后,这还是每年大几千元的补贴呢。

杨锐的老爹杨峰同志,如今已是处级干部了,又在开发区任职,享受三室一厅的待遇毫无问题。至于当地政府是否愿意给杨锐多分一套房,那也是当地政府的权限。

同样的情况,零的突破的许海峰,或者陈景润都曾经享受过,后来的莫言等等就有些可怜了,商品房的时代,还想白落一套北京的大宅子,基本属于做梦。当然,他要是回故乡去,又是另一番光景。

王博无奈的将这些有关房子的信息记在小本子上,总不能问了又不记吧,哪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过,王博心里也知道,别墅什么的肯定是不会登上报纸的,就算登上去,也会以国家奖励有功人员的模板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舆论精神了,不按照该精神刊登文章的编辑早都卸任了。否则,若是什么消息都可以登报,普罗大众焉能不对高官显贵的子弟好奇。

这份好奇,却是鲜少有被满足的时候呢。

“没事的话,我就开会去了。”锐妈看王博没问题了,就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