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页

杨锐愣了一下,赶忙道谢。

老李大包大揽的说“没事”,道:“我最烦不懂怎么吃,还贼挑剔那种人,你知道他们今早要什么?要我给豆腐脑里放糖!神经病……”

杨锐赶紧阻止他继续说下去,再端着搪瓷缸子找了个位置坐下,学者们就陆陆续续的来吃饭了。

“杨锐来了。”

“早上怎么没见你过来。”

“杨锐,你可是上电视了。”

一些学者亲切的给杨锐打着招呼,虽然有老方、葛兴邦等人不满杨锐的虎盆大口,但杨锐也是有支持者的。这些人,有的是蔡教授或伍洪波等山头上的大树,有的是北大乃至于所谓的国内派的利益人,有的是纯粹的cr赞赏者、离子通道赞赏者、g蛋白偶联受体赞赏者,以及杨锐赞赏者。

因为一项技术或理论,而拉起一支队伍的,在别的行业比较罕见,在学术界却是常事,历史上几乎时时刻刻在发生。比较有名的例如以太论的时代,支持以太或者不支持以太的学者,虽然不说是水火不相容,也是两个派系打死打生。量子理论就更不用说了,爱因斯坦和玻尔坐而论道,爱因斯坦每天提出一个思想实验,令玻尔回答不出来,玻尔晚上就苦思冥想,满脑子都是头发乱蓬蓬的小爱,到第二天的时候,再侃侃而谈回答他的问题,两人你来我往,不知道进行了多少茬,其激烈程度远胜于比武招亲。

支持门捷列夫和不支持元素周期表的学者们,支持进化论和支持用进废退的战士们,支持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无胜者们,不一而足。

简单来说,当一项技术或理论,成为其他人的研究基础的时候,后来者就是前行者的拥趸了。

杨锐的拥趸也是渐渐增加的。

尤其是以cr为基础的生物学发展极快,若是再过几年的话,说不定能轻易压下葛兴邦等人。

一会儿,蔡教授和伍洪波联袂来到了食堂。

招待所的饭厅,如今更像是街头会议室,许多问题都在此讨论,以至于两方都极其重视。

蔡教授、伍洪波等人不停的呼朋唤友,挖老方和葛兴邦的墙角,后两者也没有闲着,每日都搞大声呼吁,放胆讨论的招数。

别看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招待所,但就这几天讨论的话题,却不局限于接下来的一年时间的经费,更可能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生物学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