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页

这样的繁盛景象,似乎也给人以错觉,生活在农村好像也不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仿佛一直能够持续下去,仿佛一直能够给人以幸福感。

到86年,农村勉强还是有幸福感的,尤其是在偏僻的河东省,基本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傍晚时分,端着装满了菜的碗,打谷场上边吃边唠嗑,直到数十年后,仍然令许多人怀念不已。

这时候,乡村题材的小说,依旧流行,不是以怀旧的形式,而是文化的现代时。

然而,86年的农村,已经开始渴望现代化了。

倒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80年代的农村根本不敢想这样的条件,但是,有电力供应,或者有稳定的电力供应,让大家聚在有灯照明,一起电视,偶尔能放个电影,就是现代化的标杆了,若是再有方便一点的车来往于乡镇之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车,哪怕是拖拉机,只要能站得下,那也是令人满足的。

直到去年,杨锐都没有在西寨子乡看到这样的现代化。

就他所知,这样的现代化,在河东这样的省份,或许要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实现,但是,到那个时间,城市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最多再有一代人的努力,就将中国的农村人口掏了个一干二净。

等到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就只剩下怀旧以及旧人了。

不过,杨锐入目所见的开发区,却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乡村景象。

特别是深入到厂区林立的配套区,虽然开工的工厂很少,工地上干活的人,却依旧喊着号子,热汗淋漓。

“工人都是从哪里雇的?”杨锐收回目光,再用手点了点表格的肩膀。

“哪里的都有吧。”

“要优先雇咱们本地的工人,尤其是开发区这块的。”杨锐道。

“为什么?”

杨锐看了一眼眯着眼的爷爷,笑道:“乡里乡亲的,能照顾的就照顾一下。”

杨山像是从睡梦中醒来似的,眼神有些浑浊,却很清晰的吐字,道:“德被乡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