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页

你一间实验室一年的经费,平均到人头,或许连500块都没有,别说是做实验室了,订阅本行业的期刊和专业书籍都不够,那还写什么论文?

像是杨锐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顶着杨锐偌大的名头,最后加上基建费用,也就拿到了6万元的经费,去掉一应开支,8名研究员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就是两三千元,绝对不超过5000元的水平。

作为一间毫无积累的实验室,这点钱确实是做不出什么东西来的,买一台高倍数的显微镜就可以吃稀饭了。

而普通的区级实验室,连这笔钱的十分之一都不一定拿到,也就是顶着一个牌子过活罢了。

如《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这样的领域内顶端的实验室,对这样的区级实验室自然是敬而远之的,即使有一两篇论文符合他们的录取标准,郑袖等人的做法,也是要驳回的。

国外期刊其实也是一样的,你想建立口碑,首要任务就是区分阶级。

市级实验室就是中国研究机构的最底层阶级。

然而,杨锐却是中国研究员中的最高阶级。

这一点,普通的学术官僚,或者公务人员是无从了解的,可圈子内的专业人士,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杨锐配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的组合,也就变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看论文质量来决定,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判断论文质量却是一件很令人挠头的问题。

显而易见的糟糕论文和显而易见的优质论文,都不会令人挠头,然而,大部分的论文,其实都是偏于中庸的。

或者说,论文里的数据存疑,论点和论据存疑,论文结论缺乏说服力什么的,始终是个常见现象。

三名同行评审,两人赞同一人反对的情况,更是频频出现。

这对普通论文都不会影响什么。可是,当论文备受瞩目的时候,编辑们的压力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