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页

原始版的cr就号称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论文。用不客气的说法,诺贝尔奖是无法忽视cr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造的数以万计的引用数,而不得不颁发给cr的发明者。

经过杨锐改版的cr就更厉害了,现在距离发表才几个月时间,使用cr技术的世界一流实验室就有数十个之多,等他们的成果出来,还不知道要刷论文刷成什么样。

而且,就算是不懂cr是怎么回事的,看诺贝尔奖提名,也该醒脑了。

在做出一项国内领先成果,就可以等着评院士的时代,杨锐的两项突出成果,早就被国内学者看的滚瓜烂熟了。

这样的杨锐,要不是北大在读学生的身份,哪怕他只有18岁,清华也要把他供起来的。

也就是他的北大生的身份尴尬,清华才将他放在这里上大课。

尽管如此,也没有哪个教授敢贸贸然的质疑杨锐。

就算眼下有疑惑,也要回去慢慢揣摩一番,互相探问后再质疑吧。

说的现实一点,质疑杨锐的论文,起码也能发一篇sci影响因子30的文章,不能白白的在课堂上质疑浪费了。

教授们一边思考,一边飞快的记笔记。

底下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见证一门新的学科在创立,他们乖乖的记笔记,听课,顺着杨锐的思路来思考……

杨锐也用普通学生能听得懂的方式,缓缓的展开表述,让基因组学这个系统,如画卷一般,慢慢的露出一脚。

他确实有资格讲述这堂课。

自建立实验室伊始,杨锐就有意识的靠近基因组学。当初刚刚到北大的时候,杨锐被副教授的科研汪钟志文招募,就是用基因组学搪塞过去的,后来他进入唐集中实验室,首先开展的实验,就是功能基因组方向的。

功能基因组是基因组学的初始阶段,也是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

目前,离子通道实验室内,许正平主持的相互作用蛋白等方面的研究,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