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页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反而是杨锐的胜利,让大家不知所措。

做一个项目就成一个项目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国内目前的环境下,承受不了失败的人就只能成功。

但就杨锐目前的身份来说,他的成功反而具有更强的公信力。

“你们正在做的嗜热菌的项目怎么样了?”许正平知道这是一个大项目,尽管不清楚项目的主要内容,但从经费、时间还有关注度上看,这个项目的规模至少不小。

杨锐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笑笑道:“华锐实验室在做,就是黄茂他们,目前来说还挺顺利的。”

“你没参与?”

“我主持项目。”这就是通讯作者加第一作者的意思了。

这都是80年代了,一个项目好几个人做是基础,独享第一作者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可能了,尤其是生物学,进步太快,要求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