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页

在cell发表以前,杨锐就能筹集几十万美元,与加州大学的教授来一场不对称的科研竞赛,三万美元的经费,要与cell论文发表以后的杨锐竞争,那还真是不够看。

即使可口可乐能增加经费的投入,又能投入多少?

理查德当日花了100多万美元,结果还是输了。杨锐如果将经费增加到100万美元呢?

可口可乐的财大气雄,在某些时候自然是优势,现在却不一定了。

如果中国政府知道杨锐要与可口可乐开展一场科研竞赛,说不定反而会持赞成的态度……

甚至,即使可口可乐胜利,也可能是失败。

吉布森脑袋转的很快,除了低头,也只能是低头。

“我不会特意抹黑可口可乐,现在之所以要针对碳酸饮料做一个项目,只是因为参观可口可乐,有了一些科研构想,所以现在希望实现而已,你们不用特别在意。”杨锐半真半假的安抚吉布森,又道:“现在只是用小白鼠做的动物实验,就像你们说的,人体与小白鼠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你们不是自己也做了小白鼠的饮用实验?”

吉布森的眼睛都要红了,心说:你实际是想说,现在只是动物实验,之后,你还会做人体试验吧。

仔细想想,如果杨锐真的如其所言,在某个国家进行长时期的健康观察,可口可乐不知要上多少次头条。

如果是其他的研究者,吉布森绝对不会如此紧张。这就好像是面前的梁锦荣,他要是想在别国做健康观察,首先就要面临国际合作问题,没有几篇高水平的国际论文,没有哪个外国人陪他玩。

其次,跨国合作尤其需要实验室的积累,先做研究后申请经费是不可避免的,否则,漫长的等待会让人疯掉。

最后,各国的审批制度不一样,虽然健康观察不影响实验对象的身体,但仍然需要政府的同意,没有一点声望,做不好实验准备,特别是资金储备,任何国家的批文都不好拿。

杨锐的科研经历虽短,但非常高效,目前来说,他差不多解决了最重要的两部分,资金和声望。

声望当然是永无尽头的,但就国际合作来说,论文所带来的声望往往是最重要的一环,杨锐也刷到了国际合作的入门级,够用了。

吉布森最终一无所获的离开了,临走前,还留下了两箱可口可乐,被杨锐分给了众人,一人两瓶,算是不错的临别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