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页

1984年的时代杂志,就有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

可口可乐的工厂设在北京五里店,原本是中粮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烤鸭厂的车间,经过外观整修以后,倒也看的过去。

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工厂,也无法要求更多,双方都在小心翼翼的感受着对方。

与普通的中国工厂一样,可口可乐的厂区里,也到处写着标语和宣传画,稍有不同的是,里面的英文多了一些,外国人的面孔也多了一点。

杨锐第一时间看到了一幅有着《ti》标志的宣传画。

“《时代周刊》?”杨锐问同行的工作人员。

陪在杨锐跟前的外宣员小郭立即道:“杨先生好眼神,这是前不久,美国的《时代周刊》刊登的一期封面,我们让人画在了这里,下面白色的是文章标题,中国的新面貌,是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的。”

《时代周刊》的封面是一名手持可口可乐的中国人,穿着绿色的毛大衣,带着鸭舌帽,背景是中国长城,标志性元素俱全。

杨锐看着笑了一下,脑海里却在yy自己登上《时代周刊》的景象。

小郭以为杨锐喜欢,笑道:“我们买了很多本这一期的时代周刊,一会儿离开的时候,可以赠送给大家。”

这下子,杨锐身边的干部也都开心了,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可口可乐内部的厂区乏善可陈,从美国运来的原装生产线自然体现出了先进性,但就来访团的眼光,国内哪个厂的生产线又不是外国原装引进的。

大家来你可口可乐参观,可不是来做这个的。

好在可口可乐也心里明白,随便引着大家看了看,就坐到了会议室里,先给每人上一瓶可乐。

“这就是我们厂生产的可乐,请大家尝一尝。另外,我们虽然内销的也是这个品种,但是,我们厂的出口量更大,每年反而能给国家赚取外汇。”负责外事工作的肖经理如此说,并非是无的放矢。引进可口可乐是浪费国家外汇的说法,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可口可乐这次邀请学界人士参观,也是按照他们在美国的经验,以游说为目的。

在场诸人也不知道听没听,会议室里全是开瓶的砰砰声。

杨锐现在每天都有跑步,三五不时的还要卧推几组,对碳酸饮料是敬谢不敏,喝了一口就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