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5页

唐集中实验室里的实验小组还不太熟练,进度本来就慢,华锐实验室却是非常熟练,用不着杨锐费心,两边都只要打几个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就可。若是技术再先进一些,有电子邮件的话,杨锐连按时打电话都可以省下来。

然而,杨锐希望的校内留言渐消却未能实现。校内的流言是传的少了,却远没有消失,而且颇有发酵的趋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只红人一条热议来的容易,去的也容易,弄不好连两天时间都坚持不下去,但在80年代,大家传播一条信息不容易,自然要玩的久一点。

杨锐旷课的几天时间,充其量是给谣言深度发掘的时间罢了。

几名无聊的研究生,甚至开始分析和猜测东京大学的教授名字。

东大生物学其实也就那么些个人,会在jc发表论文,研究方向是离子膜的就更少了。

到了第二周的周一,jc回寄的信件,更是将猜测推向了高潮。

而杨锐接到电话,于情于理都不能再玩消失了,只好回实验室接受围观。

来看热闹的……不,应该是来遛弯的人群,几乎将唐集中的实验室给挤爆了。

而且,大家自发的组成了聊天组织,交换信息:

“jc回寄的信函,是不是等于最后决定?”

“不一定。”旁边还有好心人科普:“同行评审一般是两三个人做决定,杨锐一个人否了人家,另外一个或者两个人如果通过的话,jc还是会刊东大教授的论文,但也可能让人家修改。”

“那就是要判断一致才行?”

“判断不一致,就要编辑分析理由了,理由充分的一方说话算数,这个说不上的。”

“杨锐是要求对方修改不是?”

“对,但改不改还要看其他的审稿人的意见,要是我,杨锐这么年轻,还是不适合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