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页

不过,实验室老板的工作本来就更要求方向性。

杨锐提供了实验方向,决定了实验方案,证明了实验结果,即使他没有大幅度的参与实验,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无人质疑的。

周末两天里,杨锐重新优化了实验方案,验证以后,再次交给黄茂,道:“我回学校一趟,你们再辛苦一下,看看能不能把进度加快一些。”

“我尽量吧,说实话,研究速度已经到了极限了,就我先前说的那样,要想抢在4月前做出论文来,几率实在不高,时间太紧张了……唔,等等,有点意思……”黄茂猛然抬头看了一眼,目光再次放在杨锐提供的实验方案上。

杨锐安心的坐在椅子上,微微笑了一下,没有过多的表示。

要研究一个基因的作用,就诱导突变这个基因,然后看生物体或者生物系统的哪些行为改变了,就能够判断出该基因的作用。

这其实和修电脑很像。在有两台电脑的情况下,一台电脑出了问题,就出问题的电脑的硬件逐一取下来,换上另一台确定正常的电脑的硬件,如此一一尝试,到换上哪个硬件的时候,电脑不能正常工作了,自然能够知道,究竟是内存出了问题,还是主板出了问题,或者是硬盘、cu……

和修电脑不同的是,生物体的基因功能极多,也很难做到一一检测。

有些时候,研究员不得不设计一些巧妙或曲折的方式,同时检测两个三个,或者五个六个因素,最终用数学方式,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的问题。

这些巧妙的手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研究员们废寝忘食,一代代的开发、尝试乃至于误打误撞弄出来的。

在杨锐读研的时候,很多方式已经变成了基础技巧。

但在1984年的当下,杨锐都变成了克隆突变基因法的先行者了,他曾经熟悉,或者并不熟悉但好用的方法,自然也没有被发明出来。

最近几天,杨锐也在实验和挑选合用的技术。

技术也不是越先进越好的,首先得实验室的设备配合,2000年以后,专门给几个学生配一台8000转10000转的离心机再正常不过了,84年的国内高校可没有这样的条件。

不仅硬件要求要低,软件要求也不能太高。

华锐实验室里的几个人,除了黄茂以外,涂宪、王晓芸和魏振学的实验水平都比较一般,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类人,很多讲究技巧的技术,让他们来操作是很累的。

一套合用的技术又不是只有一个步骤,若是一系列的难点都只有的80的正确率,那七个难点下来,最终的正确率就只有2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