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页

他乌拉乌拉的说了一大堆,然后用黑漆漆的眼珠子看着杨锐,似乎就等着他纳头就拜了。

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加入学生会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选择。因为现在还是分配制的,学生会首先就有好分配的优势。虽然不是一定能分配到好单位,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会干部总是能够得到较好的选择。

这是直接的好处,与后世学生会的间接好处截然不同。

然而,杨锐根本就不追求这个,笑笑就道:“我实验室里比较忙,恐怕没时间在学生会了,不好意思。”

实验室工作是个极好用的特权,尤其是唐集中教授的管理较松,几乎是随便杨锐举他的大旗。

主席阁下似乎没想到自己亲自出马,竟会被拒绝,愣了一下,又展颜一笑,说:“你最好再考虑一下,这样吧,有时间来我们学生会转一转,我给你个电话。”

……

第305章 药引子

学生会主席走了,毛启明一下子翻下床,“呦”的一声,道:“杨锐,你不是吧,学生会你都不去?”

“入学生会有什么好。”杨锐语气淡淡的,他现在同时推行两个实验室的项目,又在不断的上课和自学中,过的简直是高端实验室老板的生活,哪里有时间纠结学生会政治。

毛启明恨其不争的道:“刚刚王亚平说了那么多,你就一句都没听进去?人家都暗示了,你只要进入学生会,别的不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机会毕业留校啊,如果是你,这和百分百有什么区别?留校北大啊,你天天跑实验室,难道想毕业了以后哪来哪去?”

哪来哪去是毕业分配的一种政策,简而言之,80年代的毕业生分配遵循的原则,首先是择优分配,其次是哪来哪去,也就是好地方的位置紧张,成绩好和表现好的先去,剩下的通常是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对北京上海的大学生来说,后者尤为令人畏惧,因为哪来哪去就意味着要去下面的省份,虽然很可能会留在当地的省会城市,并且得到相当的重视,但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是奔着国际化大都市去的,80年代的北京上海就已经比2015年的地级市漂亮方便了,比同时代的省会城市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毕业生都是希望留在北京的。

在毕业分配政策结束以前,北漂之类的名词是很孤寂的,这时候的学生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是不可能放弃一切,重返北京自己找工作的,其实也很难找到。

对杨锐来说,如果没机会做科研,纯粹为了现实“成功”而打拼,留京自然是很不错的,提前加入学生会也是正确选择。

不过,他现在也只是微笑一下,问:“王亚平是什么?”

“学生会主席啊,你连学生会主席是谁都不知道?”毛启明愤愤不平道:“王亚平也是瞎了眼,找你进学生会,他要是选了我,不用多,两年时间,我至少整一个共青团的荣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