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页

“这样……”涂宪失望极了。

“平时,你如果想用实验室,也可以申请,当然,只要签署借用实验室的协议就行了,我目前做的实验,你不方便参与。”

“好吧。”涂宪虽然有点疑惑杨锐要做什么实验,但只要他能使用实验室,就足够满意了,哪怕只能用深夜时段。

“给我看一下设备采购清单。”杨锐转向李经理。

杨锐希望几年以后,能够参与到人体基因组计划当中去,如此一来,他就必须拿出有分量的论文。

不过,有分量的论文往往也伴随着无数的争锋,有关科学发明的优先权的争论,在科技史上不绝于耳,比如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就代表着一桩掰扯不清的公案。

杨锐全资拥有华锐公司的实验室,而他的目标,也是全资拥有该实验室出产的专利。

如果是普通的专利,杨锐倒不会如此上心,但当他将目标放在cr的时候,却觉得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cr全称是“聚合酶链反应”,它的作用,是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无论是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化石dna,还是罪案现场的微量证据,只要有一丁点的dna,就可以通过cr技术加以放大。

所以,不像是很多人误以为的dna技术能够检测很微量的证据,事实是,dna技术能够复制微量证据,从而检测。

有趣的是,这并不是一项困难的技术,尽管不能说是简单,但是和cr技术最终获得的赞誉相比,它的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

因为在1993年,cr技术的发明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两年左右的研究,8年左右的等待,继而得到诺贝尔奖。这样的故事在19世纪很常见,在20世纪前半叶也不稀罕,但在20世纪末,却至此一例。

而cr技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在于它的应用太过于广泛,引用和发表的文章太多……

因此,杨锐的脑海中,也存着不知多少的相关论文和书籍。

杨锐只需要一座好的实验室,一些材料和资源,外加一段不长的时间,就能够完美的复制这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