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页

对待敌人,给一巴掌又算得了什么。

于凤的手背瞬间红了一片,笑容再也聚不起来了,寒声道:“这是什么意思?在学校好好的,出门就翻脸了?再说了,她又是谁?”

即使被打了,她也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于凤才不在乎姚悦和吕芝高兴还是生气,她在乎的是杨锐怎么想的。

她的表情动作,也包含着惊讶和委屈,仿佛不理解姚悦和吕芝的态度似的。

忙了两天时间,于凤连论文方向都没拿到呢,她现在关心的是不要让杨锐恶了自己,否则,这一趟可就白跑了。

随着高考的临近,杨锐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于凤也不知道以后是否有这么好的机会,再能找到这么厉害的人来指导自己写论文了。

看看杨锐的预考成绩就知道了,全省第一,那是正常人能考出来的吗?

河东大学倒是有几个厉害的助教,还有今年新毕业的留校牛,可河东大学再牛的学生,也没有状元牛,更没有发表过两篇外国期刊的。

再者,于凤能找到的教师和学长,本身也忙的厉害,面对论文的时候,本身亦有敝帚自珍的嫌疑,很少有人愿意认真的做指导了。

像是杨锐给姚悦那样批改论文的,一个都没有。

国内学校的科研气氛是越来越浓了。以前的时候,学校评价教师的时候,还会通过两个方向来评价:教学水平怎么样,以及科研成绩如何。

但是,自从年初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科研优先”的口号以后,学校评价教师水平就只有一个标准了:科研成绩如何。

某些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学生也喜欢,但要是没有科研成果,该退居二线的就得退居二线,而且,连评职称都受到限制。年轻老师受到的压力更大,没有科研成果几乎是举步维艰。

留校和新招聘教师的标准,自然也有了明显的倾向。去年的时候,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是学生会里受到赏识的学生干部,都可以留校,可到了今年,不仅名额大大减少,留校的要求也倾向于实验室。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论文,想留在河东大学这样的重点,已经变的非常困难。

于凤抓住杨锐这颗稻草,轻易是不想撒手的,面向姚悦和吕芝的时候,她简直如刘胡兰一样刚强。

“怎么回事?”吕芝被于凤的态度给弄糊涂了,问姚悦道:“你认识她?”

“见过一次……”姚悦想把两人见面的故事叙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