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页

杨锐放心了一些,听论文的名字就知道水平了,这个魏振学撑死就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角色,放在以后,最多三流研究生的水平。

还好不是遇到一个大牛,否则反而不好处理了。杨锐转念又想,情商低到这种程度,想成大牛也不容易吧,就像是惊才绝艳的尼古拉特斯拉,最终还是被铜臭满身的爱迪生给虐死了。

随口称赞了两句,杨锐把魏振学给放生了,继续检查他的实验结果,同时开始撰写论文的前篇。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q10的吸收系数,首先得有紫外分光光度计,这东西在80年代还属于金贵的物件,比商店里的冰柜都大,比冰柜更值钱,杨锐手里的万把块钱都花光了,也不够买这么一个。

所以,杨锐也得想办法去别的研究所借人家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用。

身为一名高中生,贸然去借如此重要的仪器,自然是有点困难的,杨锐只好先写部分的论文出来,再考虑借设备做实验的事。

另一方面,重测q10的吸收系数虽然并不是多困难的事,但要证明文献中已有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尤其是外国文献中列明的吸收系数是错误的,还是需要非常详细的说明。

杨锐冥思苦想的写了一会,就觉得不得劲,时不时的看看手边的《脏器生化制药》,也是难以为继。

这本期刊是西堡肉联厂订的,杨锐借了几本,用来当论文写作的参考。

80年代的论文格式和30年后的很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英文论文的写法和中文论文的写法的不同。

身为悲催的理工科研究生,杨锐以前发表的论文都是英文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内期刊的牌子已经被人情关系给砸干净了,可以说是没留下几本值钱的货色,在那上面发表文章的人,十有八九是混职称的家伙。

稍微好一点的学校,都会规定研究生至少发表一篇一区论文方能毕业,而被划入一区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外文的。

如果一名研究生不从研一研二就开始练习和撰写英文期刊,长的又丑,那他想要毕业会变很麻烦。

前世的杨锐是个胖子,只有努力写论文一条出路,写习惯了,反而觉得英文论文比中文论文还好写。

因为英语单词的语义比较单一,专业相关的单词说什么就是什么,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生撰一个长长的词语出来,还能毫无阻碍的从资料库里检索出想要的词和文章。

中文翻译就显的太复杂了,一词数义,若是撰写学科前沿的论文,光是解释就可以再写一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