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页

这么多钱,中船重工其实是拿不出来的。

其实,不能扩张也没什么关系,中船重工从80年代开始,投入的本来就不多。但是,给大华船业做配套,就必须追得上大华船业的发展速度,否则,外包越做越少,利润反而会越来越低的。

换言之,大华船业一旦扩张,中船重工也要配合着扩张。

但钱从哪里来?荣尚国想了想发改委目前的穷困样儿,已经开始考虑,是否有其他的解决之道了。

比如,转出更多的股份?

或者,卖出一些固定资产?荣尚国想了半天,趁着别人没有注意,才小声对自己的大秘道:“看看咱们暂停使用的港口、码头还有仓库什么的有多少,估个价出来。”

“好,我立刻去做。”大秘一转脑筋就知道他的意思了,还挺振奋。停用的港口码头或者仓库,大都是早年跑马圈地得到的,属于沉没资产的非常多,要是能换出现钱和设备,那是再好不过了。

……

第六百六十三章 旧事重提

中船重工做了厚厚的一本资产报告书。虽然他们每年都有做这样的报告书,但这一次明显更认真,内容也更翔实和真实。

荣尚国并没有将之交给苏城,而是先向几家国有大银行提出抵押贷款的申请,同时邀约几位熟识的银行官员吃饭。

不出意外,几家银行基本上都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多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予千多万元的贷款。

这还是看在中船重工利润丰厚的份上,他们才愿意将几块没用的土地放入自己的抵押名单。相反,要是中船重工用自己的原料或船只做抵押的话,贷出来的钱会多的多。不过,用原料和船只做抵押有一点不好,是每当要从仓库中提取的时候,就得向银行申请和说明。

但不管是用什么方法,中船重工都不可能得到3亿美元,就是相当于牌价的30亿人民币也不能可能。放在20年以后,以中船重工的资产,他们或许能轻松的贷出几百亿元人民币,或者几十亿美元,可在这个时间段,他们要用名下的地产和设备从银行套出钱来,就太艰难了。

一方面,国内的银根在缩紧,另一方面,像是中船重工的企业都很不景气。当然,中船重工本身是挺景气的,要是没有下面的三产和分支机构的连累,还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但银行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假账、人情关系等等问题让国内的银行经常只能做出一刀切的决策,尤其是如此大宗的贷款,哪个银行要是贷给了中船重工,立刻就会有其他的央企来找他们,到时候给是不给都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