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页

原来,每个写票室都不是密封的,竟然有人能看到,并且给那些投票给阿利耶夫的人的手臂上盖章。

带着章的人,不光能在老板这里免费吃饭,还能在其他几个店铺处免费吃饭。

就算不懂西方选举制度,郑部长也知道这是贿选……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贿选的成本也太低了吧。

竟然只是一顿晚餐。

被惊呆了的,还有国际观察员和他们的小伙伴们。

虽然明知道阿塞拜疆的大选不可能清淡如水,但他们也没想到,距离巴库这么近的地方,竟然也能浑浊到如此地步。

不是每个阿塞拜疆人都会用选票换晚餐,但不得不承认,愿意换晚餐的人还是不老少的。

亨克尔实在忍不住,让人拦住一名投票结束的年轻人,询问他附近的宣传政策,方才知道,晚餐换选票的动员,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出炉了。

而且,不仅是晚餐,运送选民的车辆同样要求投票给阿利耶夫,否则就只能自己找车。

韩成航这才知道苏城的自信从哪里来,故意问道:“这些投票站的做法,不会和苏董有什么牵连吧?”

苏城露出无辜的表情:“这些事,我没听说过,阿利耶夫阁下估计也没听说过,也许……是临时雇佣的人员,自己做的吧。”

第五百四十三章 论功行赏

1993年的西方观察家,普遍看好苏联解体以后,各国易帜的成果。来自西方的国家观察员们虽然没有期望看到欧美数百年的民选政治,但总是报有“至少过得去吧”的幻想。

年轻的阿塞拜疆的人民,以及阿利耶夫给他们上了一课。

如果参加大选的候选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谁又在乎当选人是谁?

阿利耶夫和侯赛因诺夫能有多大的区别?此时的政治评论家都说不清楚。首都巴库的民众,也许会因为极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以及西方媒体的渗透而积极参与选举,身在其他地区的阿塞拜疆人,在乎大选的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