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页

严海斌没办法了,回头看了眼,小声道:“不行就让汤处长出面,大不了,咱们赚了钱以后,把淘汰的旧机器送两台出去。你先看一下机器的铭牌,弄清楚情况。”

“好。”吕所长紧张的跑来跑去,一会儿踮脚看上面的铭牌,一会儿撅着屁股看下面的铭牌,活像个猴子似的。好在外国人都被王赟的讲解吸引了,也没人关心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

汤处长等不住了,慢慢走过来,问:“什么情况?”

技改资金和转型的名额编制等等政策性的东西,都掌握在汤处长手里呢。不过,帮助826所转型,也是汤处长的工作。

严海斌前面保证的“七成把握”余音未散,他只当没发生过,说道:“我们想把大华用的设备记录一下,回去做个比较。看情况,我们所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

“有多大差距?”

蹭了一身油污的吕所长此时回来了,痛声道:“差距很大,大华进口了很多的外国机器,我看有德国的,有法国的,还有美国英国的。许多设备的参数,都比我们的高了一大截,不换装,这个碳纤维怕是做不成。”

“技改资金不够?”

“怕是要多申请一些。”

“要多少?”

严海斌瞅瞅吕所长,后者一咬牙,道:“最少得1000万……美元。”

汤处长听了前半截还觉得轻松,“美元”两字一加,脸色就变了:“1000万!还是美元?你当我是银行?老严,你不是告诉我说,有七成把握吗?”

严海斌心想:我当时要是不说个七成把握,你人都不来吧。

面子上,他不能这么说,只能装憨厚:“这是我们的错,主要是所里的设备太旧了。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落后几年就赶不上了。”

“美元是别想了,1000万人民币都不行。技改资金的上限是300万,不行就算了。”汤处长说的很武断。

93年的军费开销仅400多亿,没有军队经商的补贴,根本支持不下去。研究所的困窘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如果不是826所相对重要,不改不行,汤处长都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