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页

“这是杜满春教授,在德国凯姆尼茨工业大学做了3年的访问学者,刚刚回国。”王赟怕他说错话,连忙介绍。

杨明怔住了。这位做过156工程的,怎么还是海外归国?

老头儿霸气十足的摆了摆手,道:“别搞那些崇洋媚外的东西。德国的工业为什么厉害,德国人勤奋肯干。不管是技术学校的学徒还是学校的学生,一周100个小时泡在工厂、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大有人在。人家能做到的,咱们凭什么就做不到?咱们做的到吗?”

“做的到。”昂然的吼声响彻楼道。

几个人这才发现,跟前已经围满了研究员和实习生们。年轻的实习生们像是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的满脸涨红,年纪大些的研究员也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脖子扬的比年轻人还要高。

老头儿杜满春笑了,他稍微扶了一下门边,再次像是演讲似的,中气十足的道:“咱们国家落后了,就说碳纤维,多好的东西呀,军民两用,重量轻强度高,但咱们是什么水平?t300都做不出来,国外都做到t800了,咱们国家落后了十年都不止。这丢掉的时间,可不是要咱们拼命追上来?德国人日本人一周工作100个小时、110个小时,咱们只有工作120个小时、130个小时,才能慢慢的追上来,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小苏?”

苏城真是有些日子没有被叫过小苏了,可他这个时候,唯有老老实实的低头说:“是。”

“这就对了。”老爷子满意了,挥斥方遒道:“累死人怕什么,将军马革裹尸还,做研究的要是能累死在实验室里,那也是一桩美谈了,对不对?”

“这个……累死人还是不行的,我做董事长的,总得保证员工的健康不是?”苏城说的小心翼翼的。这也就是杜满春资格老,又是离退休干部。换个别人这么说,不知得被扣上多少顶帽子。

偏偏这些研究员吃杜满春的那一套,自个儿在下面嗡嗡嗡的说了起来,有着急的,直接一撸袖子,继续回去做实验了。

杜满春得意了,黑乎乎的手指头叩着门,笑道:“看看,这就是群众意见。你要员工健康,不如多买两辆通勤车,在食堂里多弄点热菜热汤的,比什么都强。”

“您说的对。”苏城老老实实的点头,又转身道:“杨明,你记录,今天就调两辆通勤车到研究所来……嗯,这样吧,调四辆车来,配8名司机,针对整个大华实验室,四辆车24小时执勤,车里人坐满了就开,往返宿舍区和实验室。”

杨明运笔如飞,“沙沙沙”的在本子上做记录,一群人在旁边看着。

苏城想了一下,又接着道:“食堂也是一样的政策,我记得以前就是24小时工作制吧?”

“晚上的饭菜比较单一,因为吃的人比较少,不耐放的菜就不做了,卖完了也很少补充。”杨明是办公室主任,对此倒是清楚的很。

苏城摆手道:“以前吃夜宵的人少,现在加班熬夜的年轻人多了,就要当正经饭来做。菜不耐放就多煲汤,厨师要是不会,就找几个粤菜师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