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页

但实际上,只有事情水到渠成了,人们才用水到渠成这个词。中间出现反复也是常态,所以才有了“好事多磨”。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如果中国执意与韩国建交,朝鲜会不会搞一个愤然退出联合国的抗议,甚至制造一次炮击事件,都是说不准的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朝鲜制造点冲突,中韩建交再拖一年,并非无稽之谈。到那时,卢泰愚的任期结束,他要在任期内和中苏东欧建交的“北方政策”固然会破产,但新任总统的态度,也会给事情平添变数。

苏城的文章,多用肯定,极少数用猜测,立刻引来了周办的讨论。没两天的时间,周办就派人来请他去参加中韩建交的准备会议。

到了地方,苏城当着崔国平等人的面,说完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趁着机会,试探性的提出了中韩经贸活动,以及液化天然气船的问题。

周老听的很仔细,除了中间询问了一句资金和股权问题,就只是听着。

苏城一口气说了40分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液化天然气船的问题。

他自己上学的时候,对lng船的了解就是大而化之的,虽然没有获得实用的技术,但对lng技术的构造非常清晰,加上又询问了大华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几名专家,即使周老不懂油气运输,也能听的明白。

焦国平无所事事的坐在边上,很是无奈。

他从外国语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外交部,早年走遍了前苏联的千山万水,80年代以来,还去了很多非洲和欧洲国家,对于世界外交关系的造诣已经很深了。

但液化天然气船这种东西,他哪里有什么概念!

如果不是周老在侧,焦国平连听都懒得听。

等苏城报告技术,周老首先点头道:“和南朝鲜交流技术可以。嗯,这个液化天然气船,我记得有人提过?”

他回忆似的语式,仿佛按动了开关似的,他的秘书立刻补充道:“是沪东造船厂。他们已经组织了相关的专家和人员,研究了液化天然气船的相关资料,包括规范规则、船型资料、货舱专利资料等等信息的收集工作。科技部和计委的意见,是允许他们自行筹备,进行早期研发……”

自行筹备就是不给钱,只给政策了,正是90年代中央的一贯作风。在财税改革以前,中央也确实没钱拨给企业搞技术研发。像是lng船这种需要数千万美元才能启动的项目,也就只能想一想,甚至,仅仅是收集资料,都能消耗光一家大型国企的外汇存额。

想来,沪东造船厂最终是没有自筹到资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