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页

舒兰哦了一声,道:“那就是全年级前30名?怪不得到工地来了。其实你不如来中国工作,至少不用经常出差,也不用去危险的国家。”

日耳曼人哀叹:来中国就是出差,中国就是危险的国家啊!

但他不敢说呐,只能默默的听着,眼睛不停的在设备上巡视,试图找到一个安装不合适的地方,逃离这里。

然而,大华的技工和巴斯夫的工程师配合的很好,根本就没有出问题的地方。在半年以前,大华就开始花大价钱请巴斯夫派人来培训大华的员工,再加上大华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乙烯仿真设备等装置,大华的技工水平和那些经常安装设备的技术人员也不相上下。

另外一点,德国的设备有个好处,是公差极小,以至于安装方便,零配件几乎都能使用,有时候工人看着安装说明,一个人就能完成安装工作。不像是有些中国产的设备,公差大到螺丝钉都不能通用,一个3平米的部件面上,能有四五种螺丝。某些紧固件的安装还有潜规则,不是本厂的人,累死你也找不到左三圈右三圈,反过来使劲拧的秘笈。

很多运动年代过来的老工人,虽然本身的技能不怎么样,但只要记的潜规则够多,也能混的很不错,全靠了不同地方国企的不同秘笈帮忙。

舒兰于是继续拉着日耳曼人聊天,同时劝说他到国内来上班。

说着说着,日耳曼汉子只能随着她的话头问道:“我如果来中国的话,能有多少薪水?我在德国的薪水超过3000美元。”

用美元计价,是因为德国马克的汇率上涨了。和日元一样,德国同样被强迫升值,只是没有沦落到日本的地步而已。所以,德国工人薪水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低于3000美元的购买力的。

舒兰默默一算,道:“这样的话,你一个月的薪水有15000元人民币了。”

“而且是每周工作五天,法定节假日。”德国汉子自豪的道。

苏城听到这里,轻声道:“费恩。你要是把你的团队都拉来,我给你们双倍的薪水。”

“6000美元?”

“6000美元,你的团队的薪水你来开。”苏城的意思,自然是少于双倍薪水的。

德国人毫不怀疑苏城的实力,能买的起数十亿美元设备的老板,开7万多美元的年薪,自然是再简单不过了。但他犹豫了一下,问道:“我听说中国的薪水很低,你给我开这么高的薪水,有必要吗?”

苏城看出他的心思,道:“你要是想的话,可以签长期合同,不用担心我事后解雇你。至于有没有必要,我每年付给巴斯夫公司的培训费要5000多万美元,你如果能帮我省下这笔钱,那就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