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页

“唉,可惜了。”老黄别看才四十多岁,已经有些老态了。

杨明咳嗽一声,问:“你说打电话过来,有没有说什么事?”

“让你回电话,留了一个信息,说是池院士的人数超过了。大概这个意思。”

“超过了!”对杨明来说,把来人招待好就是他的工作尽责,要是没有招待好对方,以至于影响到了计划,那就万死不赎了。

他连忙到车里取出大哥大,果然还是没信号的样子,于是跳到车上,又喊又叫的问了一遍,才神色怪异的跳了下来。

“主任?”他的助理轻声喊了一句。

杨明这才回过神来,皱眉道:“池伯山院士的团有80多人。”

助理惊呼:“80多人,好家伙,那不是要坐一架飞机了?”

“公关部给他们协调了一架飞机,估计会晚点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话,车就不够了。就算4个人坐一辆车,80多人也要25辆车才行。”杨明咬着牙。做办公室的工作,最烦的就是计划改变,但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计划改变。

“把咱们的人的车让出来,再把海沧那边的车都调过来。”

“从海沧到机场就要一个小时了,而且,那些都是什么破车,业务员坐还行,夹在奥迪车队里面就难看了。”1991年的中国,基本每个单位都有车了,但数量往往是不够的,车型也很难说。对一般的穷单位和小单位,桑塔纳已经算是好车了,有实权和有钱的单位就要奥迪100才行。

当然,这也要看不同的地区。如深圳那样的新区,好车就很少,而上海这样的老牌经济区块,破车就有些拿不出手了。善产穷京官的京城里面,两极分化又很严重,财政部处长的车比民政部司长的车好一点都不稀奇……

苏城特意嘱咐好好招待。杨明也知道院士评估的重要性,所以才一口气弄了十几辆的奥迪100。这些车可不全是大华集团的,其中有半数是相关业务单位的车,如银行和私人企业。

9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穷讲究的年代,官方迎来送往的攀比和后世结婚差不多。明明没有车,或借或租也要弄一个车队出来。各家单位也都习惯了借车出去。曾经就有某官员笑言:我都一个月没见过那车了。

此时再借就来不及了,助理又问:“要不把咱们接送员工上下班的大轿车弄来,一次就能拉40多人。”

“不行,到时候谁坐小车谁坐大车,这不是得罪人吗?”杨明想了一阵,又拿起大哥大道:“把市府的电话给我。”

“找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