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你真这么想?”

“真的。”

王胜看着苏城挺直的鼻梁,捉摸不透的道:“台塑想包下大华石化公司的甲醇。”

“全包?”

“是。12万吨全包,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有一个10年合同,中间可以重新一到两次议价。”王胜没有要占大华便宜的意思,这份合同优惠至极。对于大华石化来说,产品若有销路,就能一门心思的提高产量,而且减少了销售、维护、仓储、运输等等方面的费用。总收入只有提高的。

苏城惊讶了一下,却道:“台塑缺原料至此,还不赶快落实海沧计划?”

王胜尴尬无比,道:“尚在谈判当中,委实难做。”

台塑当年提出了11点要求,几乎占尽了优势。看在70亿美元的份上,大陆方面积极参与谈判,但也没有做出决定。这不光是条件的问题,还与当事人的心态有关。

苏城始建甲醇项目当日,就有对王胜说过“独建”海沧石化基地的话语。王胜因此亲至美国,向大佬王永庆说明状况。

然而,做了50年商业的王永庆,性格极其坚韧,而且有着中国的商人最好的品质:努力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他的台塑,从来不以出售高价产品而自豪,即使是国际物价上涨,他们也尽量提供低价的原料给下游厂商。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做计划的时候,也往往以物美价廉为要点。

1990年的中国受到西方世界的围追堵截。台塑的70亿美元,不仅是一大笔的投资,还有着超乎想象的政治含义。王永庆待价而沽,自然而得到最好的合同,为此浪费两年时间也在所不惜。

他的心思,中国方面也一清二楚。于是,王永庆又祭出了在台湾投资数十亿美元的六轻计划,表明自己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

于是,双方的谈判再次继续。情况始终有利于台塑,只是漫长的令人想吐罢了。

苏城的干扰,在台塑眼中最多是一股浊流,有一段时间被影响了,终究是会解除影响的。尤其是本月初,王永庆在美国见到了尚是立法委员的陈水扁等人,虽未表态,但含混的意味更重了。

王永庆一手是官、一手是商,坐在美国试图用数百亿资产的台塑集团拨动海峡两岸的政府,以求利益最大化。别的且不说,光是这份气魄,也是少有人能及的。

但越是这样,他也就越固执。

倒是王胜在大陆呆的久了,有些认同苏城的观点。与其漫漫的谈下去,不如小小让步,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