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页

苏城看看,不足百人的三次采油实验室,的确已经超工作负荷了,研究工作也不能挤压时间。

他点点头,道:“我去找人。接下来,是……然后是阀门的结构问题……”

各项目组的人听着,手上的笔也没有停。这都是沉浸该项目好几年的人了,一些人研究化学采油超过10年,“有没有”一听就知。

苏城讲的都是后世经验,从时间上来看,也就是90年代初的先进技术,在国外的期刊中也许都有出现过,只是没有人将之系统的整合在一起罢了。

像是螺旋输送和高压橡皮管输送,并没有什么技术代差,但就是后者比前者好用。

采用前者的设备公司,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多半还是回到了高压橡皮管的路子上来,直到该技术终结。

这些堪称经验之谈的东西,正是中国的研究员所需要的,苏城讲的顺畅,大家也听的认真。

商所长则惊讶于苏城的承诺。

作为研究所的副职,他不知跑了多少次油田总部,有时候还要去山东和部委跑钱,深知弄钱的困难,像是苏城这样的大胆承诺,他是一次都不敢的。

下午的时间飞逝。

等到6点钟,苏城提出结束,大家犹然恋恋不舍,于是又说了一个小时,才将他放走。

虽然好几个小项目,以及设备部的大项目都要因此而修正,但没有一个人怪责。

做设计的人都希望做出一个完美无缺的产品,只是大多数时候,大家并不清楚缺陷在哪里。

苏城能够指出来,而且指对了地方,大家自然愿意虚心接受。

第二天早上,苏城到研究所的时候,半数以上的研究员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以上。

姚泽凡更是赤着眼,桌面上泡着浓到黑的茶叶。

“没回去?”苏城首先来到设备部,却见粉剂输送系统已经改出了雏形,高压橡皮管的相关图纸都画了出来,只剩下震荡板的各种调整需要计算后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