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页

黄恒丰不由陷入了沉默。

中船旗下的工厂,其实都不太好过。国内造船业原本就没有发展起来,近些年,又受到日本和韩国的挤压,分外难受。

但是,即使工厂如此难过,中船旗下的工厂,工人们仍然用悠闲的脚步,完成车间到车间的转移。

50年代的造船人精神,似乎已经融入了海水,随波飘走了一样。

“莫非,民企真的比国企强这么多?”黄恒丰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桂江船厂是做小船的,主要生产巡逻艇、缉私艇、渔政船,以及3000吨以下的货轮、油船和客船。在民企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桂江船厂的订单自然不会少。但是,沿海的小型私人船厂,已经慢慢成长起来了。

那些船厂,如果也能像苏城的济南动力机厂一样拼,黄恒丰自觉毫无胜算。

“黄厂长。”陈祖年唤了一声,打断了黄恒丰的遐想,向他介绍道:“这位是我们190柴油机的设计者,刘秋工程师。”

“你好,刘工程师。”面向普通工人,黄恒丰的态度是很好的,更像是小胖的爹。

刘秋的头发永远都是乱的,油手握了一下,便道:“我来介绍190柴油机吧。”

他是早得到明示了,也没有多余的话。

黄恒丰站了一个视野开阔的位置,边听边观察车间,目光突然定格在了一个普通工件上。

说它普通,是因为工件本身很常见,但它被放置在有机玻璃罩中,又是如此的不普通。

黄恒丰自然而然的走了过去。

只见工件下方,斜斜的写着一排小子:1987年,济南动力机厂重生,48位工人师傅共通加工完成了这块工件,并以此纪念济柴之魂。

陈祖年深深的看了一眼工件,小声道:“到去年,济南动力机厂已经停工一年半了……车间重启的那天,工人们用加工这块工件做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