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招降大西军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2166 字 2022-10-04

<sript><sript>

大西军的内部分裂,明清顺三方都对此有这浓厚的兴趣。

清朝方面正在扩充绿营,希望编练出来的绿营能够充当大清南下灭顺伐明的马前卒,以减轻八旗兵的伤亡,稳固大清的统治。

大西军在补给短缺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迸发出可观的战斗力,这已经证明了大西军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好军队。大西军的士兵自然是良好的兵源。

顺方的李自成由于山海关之战后实力大损,自然也是希望能够吸纳大西军余部以增强大顺的军事实力。尽管李自成现在的控制区已经无法供养得起一支数十万规模的大军。

至于南明弘光朝方面的朱琳泽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朱琳泽控制着天下最富裕的区域,虽然也面临着财政问题,但压力远比李自成和满清小的多。

虽然财政困窘,但从郑氏集团哪里查抄来的巨额财产为朱琳泽争取了两到三年的时间。他大可以在这两到三年的时间内进行赋税改革,并通过招商局积极开展海外拓殖活动以增加财政收入来缓解这个问题。

在几轮扩军以及吸纳了左良玉旧部和黄得功所部的兵马之后,朱琳泽的嫡系军队战斗力也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原本军中标配的甲胄也成为精锐部队的象征。

就连火铳的供应速度现在也跟不上军队的扩编速度了。

大西军旧部的兵员素质,尤其是在纪律性方面要比左良玉和黄得功的营兵要强。

这支军队改编起来也比较省心,朱琳泽还是希望能够吸纳大西军的余部,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为了成功招降大西军旧部,朱琳泽甚至将李定国从前线调了回来,西进接应刘文秀和艾能奇。希望通过李定国和刘文秀、艾能奇的旧日情谊,成功地招降他们。

至于兖州前线的战事,朱琳泽并不担心,他现在兵力比较充足,清军想要穿过兖州直接南下几无可能。

就算清军南下了,朱琳泽也有十足的信心将其打回北边去甚至是全歼。

清军在山东方面的主力绿营军虽然火器化率高,但也不过是低配版的新军。就连刚刚成立的虎贲军都能打败他们,更不用说朱琳泽的老牌精锐禁卫军了。

再者,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朱琳泽的重心将转移到巩固已有的控制区,而不是继续劳师远征。

收复一个地方容易,但想要在收复地实现非常稳固的有效统治,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大。

以目前弘光朝的财政和朱琳泽烧钱的打仗方式,朝廷也无法再继续承受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和孙可望分道扬镳之后,刘文秀和艾能奇带着不到四万的大西军残兵败将,扶老携幼,东行以躲避清军的追击。

在张献忠死后,作为张献忠长义子的孙可望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大西军新的领袖。大西军的大部分兵将兵还是选择了追随孙可望入云贵。

阿济格和多铎遣使劝降艾能奇和刘文秀,这极大地动摇了大西军的军心。

艾能奇和刘文秀也不含糊,直接当众将前来劝降的清军使者就地处斩,以震军心。

当然,这也等同于断送了大西军的后路,刘文秀和艾能奇这一部的大西军再无和清军和谈的可能。

李自成方面也派来了使者表明大顺军愿意接纳大西军之意。

虽说刘文秀和艾能奇没有像对待清朝使者一样对待大顺的使者。但还是婉拒了李自成的好意。

毕竟现在全天下都知道大顺已经没有什么前途了,投降大顺,他们还不如直接另立门庭。

来自弘光朝的使者,刘文秀和艾能奇则显得十分热情,同对待大顺军使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琳泽派来的使者与其说是使者,倒不是说是一支小规模的接应的部队。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骑军标统金胜,金胜是新军中炙手可热的人物,金胜前来充当使者,也表明了朱琳泽对接纳大西军的诚意。

金胜虽然是标统,但在新军中骑兵还没有军一级的编制。再加上金胜是跟随朱琳泽的老人,因此金胜在新军中的地位绝非标统一级的军官可比。其地位甚至不逊于步军的军长和副军长。

至于这次的使者为什么是金胜而不是更适合出使大西军的李定国。

原因也很简单,金胜的骑兵行军速度比李定国的步兵要快。还有便是金胜的骑兵被部署在了南阳前线,而李定国则是在山东兖州。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四川更近。

李定国此时还在赶来路上,相信很快,李定国和他的两个兄弟便能重逢。

金胜奉命带来的不仅是明朝对大西军的诚意,还带来了大西军急需的武器弹药,粮食补给,大量药品以及从其他各军紧急抽调来的一百五十多名医官和护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