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页

同在酒楼中的,除了程晋州一行,尚有十七八名读书人,都是十几二十岁的样子。年纪再大的,多半是在客栈房间里苦苦等待了。

听见下面的声音,大部分人都激动了起来,程晋州也不断的在那里喝茶水。

“案首——王忠生!”先挂出来的是头榜,有礼院的文官在那里唱名,这也是平民百姓唯一有机会当众听到官员声音的时候了。

不似进士举人,秀才只有头名才有专门的名称,而且价值不大,所谓的连中三元,其实指的就是从举人试开始的解元,尽管如此,酒楼上的先生们仍然议论纷纷。

当然,比学生们更紧张的是家长,尤其是带着小孩子的家长更是如此。

20岁以下获得秀才,在功名路上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国家选士,会对年龄有严格的要求,例如最受人羡慕的翰林院职位,就明确要求45岁以下的新晋进士。

侍墨仰长了脖子也看不到前面,副榜很快也挂了出来。

此事,故作镇静的先生们终于坐不住了,呼啦一声,全跑到了窗口位置。

报喜的人群也迅速的运动了起来。

街上彩旗飘飘,一串披着长褂子的年轻人举着红纸就冲着酒楼而来,上了门就大声叫道:“恭喜杨宝先生秀才及第。”

“是我!是我!”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突然高喊了起来,同桌的三四人大约是他的父辈,同样乐的合不拢嘴,伸手入怀就去拿喜钱。

其他人则垂头重新坐了下来,直到下一波报信的人来到。按照私下里的规则,每波报喜的人无论人数多少,都不能一次给两个人报喜,说是为了喜气,实则是为了增加喜钱的规模,只不过学生们自己也喜欢,就被保留了下来。

程晋州也微微抬起屁股,然后又懊恼的坐了下来,越是往后面,排名就越靠后,机会自然就越渺茫。

吕续看他坐立不安的样子就笑道:“一个秀才,至于吗?”

他刚说完,下面就有人高呼“中了,中了……”

其癫狂的声音甚至将吕续的声音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