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

星术士们在开始研究几何光学的时候,自然会力图将每一个细节都写的清楚明白,例如一句应用范围,就可以讨论出十几篇甚至更多的文章,但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实质性的内容往往也就是结论的一句话罢了。程晋州读这些论文期刊,基本上也就是读读最后的结论。至于过程,他根本不用去看就知道对错。换句话说,目前的内容,过程对他而言毫无意义,因此翻起文章来倒是迅速,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将手头的东西看了遍。

协会整理在门口书架上的内容,大抵是细分者居多,真正能影响研究进程者少。放在21世纪,可以说都是骗论文发表次数的文章,差不多看了几本合辑之后,大体的方向也就了然于胸了。

“剩下的,似乎就是衍射了。”程晋州抓着笔,搓着上面思考起来。

光的衍射、干涉,即是指光线在遇到小孔或者窄的缝隙时,它会离开直线路径,而绕到障碍物的阴影中的现象——用人正常的思维来考虑,这似乎是不容易想象的,光怎么可能拐弯,但在实验中确实得到了如此的结果,只是要求孔和缝隙很小,几乎接近或者小于光的波长。在自然界中,这样的现象自然很难观察到。

程晋州并不确定光的波动说,粒子说等等著名的理论,是否就是从几何光学自然而然的发展开来,可是他心里明白,不管自己是否牵扯到相关的问题,对于光的性质,定然有人已经并将持续的发出不断的疑问,只是先前的人们尚未有机会、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而已。

如果要等到光学的一切基础准备完成,大约要19世纪的程度,人们才会彻底的去讨论光的性质。星术士们的一项好处则在于,也许实验条件并不具备,但星阵却可以弥补这些。程晋州如此想着,干脆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给写了出来。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催动的科技发展,不会霍然超脱时代的背景,却也没必要敝帚自珍——完全是可以买个好价钱的。

程晋州坐在那里,将实验过程重新想了一遍,然后分别注明需要的东西,接着就是熟悉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仍然是坐着,大约10分钟的功夫,他就用三张纸的长度,将之复述了一遍,至于真正的实验之类的东西,却是完全没有了。按照某些名人轶闻的说法,当年的伽利略先生,也是如此干的。

都知道结论了,还做什么实验啊——程晋州在学校课堂上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即是:如果你认真的以先驱者的心态做实验,以学校千锤百炼后的器材,很难得到与教学目标相同的答案,其结果很可能是个c或者d,而若是你简略过程,编造一个相近的数据,结果很可能是个a。当然,教学方式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往往只是懒惰的教师和糟糕的实验仪器,他们往往只看结论,不看过程,就像是程晋州现在做的那样。

决定了方向,写起来速度就很快了,看着迅速诞生的两篇论文,程晋州全身上下都是一阵爽快,仿佛看到的是一串串的贡献点。

等他走下楼的时候,外面已是一片夜色。

就像是后世的实验楼一般,星术士协会中的许多先生,都是不分昼夜的阅读再阅读,撰写再撰写。非的如此,他们很可能就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相比之下,走实践路线的等级星术士们看起来清闲许多,在平常的日子里,二级三级星术士等等,最多就是为高等级的星级星术士打工,或者干脆弄些之前的东西贡给协会,从而换取贡献点等等。协会千百年的机制,倒是能让双方达到一定的平衡。

几名星术士看看走下楼梯的程晋州,很快又自己忙了起来。程晋州将装好了论文的信封包好,投进用来递交成果的铁箱中。说起来,作为一星术士,他已经能够直接向协会官员提交论文,并申请直接审核,大约是出于幕后心态,让他不想去麻烦人家。

一名坐在临时书架旁边的星术士,仔细的看了程晋州两遍,在他将要离开的时候,出言问道:“是程晋州星术士吗?”

“是我……。”程晋州迟疑了一下,他对这个称呼还有些不太熟悉。

“我叫张庭华,最近都在读您的成果报告,不知是否有时间,我们这里有些东西想请您看一下。”和他坐在一起的三名星术士都扭过身子,一位是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另有两人大约有三四十岁的模样,四人关系看起来很不错的样子。

他们的桌子上都堆着书,不仅有戳着协会章子的书,还有不少看起来是自己带来的,这不由的让程晋州想起了自己的研究生时代,那时候,凡是同学,似乎并不真的在乎年纪,反而越是年龄大的学生学习更为刻苦,有些时候,他也会被脱去图书馆温习——当然,他往往是考前在图书馆做小抄。

程晋州回忆着过往“峥嵘岁月”,很有些缅怀味道的笑道:“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