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页

这个怎么判定呢?就是取身份和主观性。

比如一个弟子犯了错,逃回门派,某个亲近朋友得知,助其逃脱,后事情败露,那只有这个朋友同罪。

再比如,弟子犯错回到门派,倘若掌门观主族长得知,却拒不配合,存心袒护,就是整个师门同罪。其中又有:若主动配合提供线索的,以及老幼修行确实不知的,皆可免罪。

当初制定的时候,对这点有很大争议,一派倾向“重罚”,一派倾向“轻惩”。

因为夏国的刑法,老实讲,惩罚标准是比较轻的。这个太复杂,不赘述。

而基于这个观念,大部分专家都支持沿袭传统,后来反复争论,才达成某种一致:

修士为祸,与普通人为祸,完全是两个性质。后者偷鸡摸狗,杀人越货,投毒放火;前者挥手间亿万家财,血溅千里,予取予求。

不把这种冲动的本能控制住,戒律就是空谈。

所以呢,最后的原则就是轻重掺杂,当事人的身份和主观性成为了判定的重要标准。

……

龙秋坐在椅子上,微微低着头,默然不语。她看不到那八个人,但能感受得到那种隐晦的嘲笑,就像在说:还是太年轻啊!

罗家全族同罪,那六位族长和老者属于外人,出手阻碍,自身获罪,共二百四十三人。

按戒律,不知情的老幼修行可免,普通人可免。这就意味着,一旦真的惩戒,罗家的青壮全灭,基本就废了。而另六家族长被抓,实力也必定受损。

但是,老百姓始终相信这么一句话,法不责众。即便现在成了修士,仍然没脱离这个思维圈子。

由于不是叛国罪,或屠村屠城的那种恶行,龙秋不能直接诛杀,必须得联系官方,由那边调查宣判。以梅山在此地的影响力,和官方的倾斜态度,他们自然轻慢与不在乎。

当然,龙秋犹豫的不是这些,而是:确定要亲手将这么多人送上审判台么?

“小友!”